范儿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恋爱

【睡前聊一会儿】相亲鄙视链上,物质是不是婚姻

恋爱2.41W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有人说,一说爱情,都走进了浪漫的花园;一谈婚姻,就掉进了现实的冰窟。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婚姻的前奏曲——相亲。

【睡前聊一会儿】相亲鄙视链上,物质是不是婚姻

最近,因为一条“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北京的“白发相亲角”又火了。在中山公园、天坛公园,父母帮儿女择偶。在相亲过程中,在关爱的情感中,却也难免会包含物质的考量。相亲变成了“拼条件”的子女营销,婚姻被分解为户籍、房产、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甚至是生肖属相等一项项指标的权衡。在不少父母的脑海里,“门当户对”是执念,“攀上高枝”是期待,而且还从这种执念和期待中生长出一条现实而残酷的“鄙视链”。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理性计算,可以理解,实际上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与社会阅历在子女婚姻问题上的投射。他们中有些人经历了知青的下放岁月,有些人品尝过改革中的下岗滋味,有些人不满于生活中的失意,有些人看多了家庭、财富引来的婚姻纠葛,因而把物质保障看做是子女婚姻幸福的底线。

这样的考虑,并非没有道理。只是,一条冰冷的底线,却不知隔绝了多少热烈的真爱,又流失了几许相知相恋相依的缘分。父母只是看到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却没有看到21世纪有多少婚姻的破裂,是因为双方维系感情的无力,情绪自我控制的失败。正如一个评论所说:“心魔未除,没有爱情基础,前路多是妖孽。”

当然,我们也毋庸讳言,从“白发相亲角”生发出来的婚姻焦虑,夹杂着向上流动的渴望,本质上却是对向下滑落的预防,既反映了婚姻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折射出社会发展中个人所面临不确定性的增加。有人总结,“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贫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从中可以看出,婚嫁的标准变动不居,与整个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思考父母心中相亲鄙视链的同时,也不妨想一想这条鄙视链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心态、社会价值的问题。

婚姻无法回避物质基础,但21世纪的婚姻更不能缺失爱情基座。从趋势来看,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研究认为,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人们通过婚姻保持和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动机就逐渐下降,以爱情为基础、跨越社会阶层的婚姻就开始增长。而从微观来看,“白发相亲角”人气很旺,成功率却很低。有研究表明,上海的“白发相亲角”的成功率不足1%。可见,关于婚姻,已经深入人心的感情基础、价值观因素,仍是稳定的、长久的。随着中国发展蒸蒸日上,因爱结合的婚姻才是中国主流的情爱文化。因而,算计一时的物质得失,不如算清一世的幸福保障。拿婚姻作为砝码,代价可能就是爱情的美好。

这正是:千里姻缘月老牵,幸福不靠孔方兄。

晚安,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