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儿范

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食谱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老北京特色美食文化

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万物都在更新。往往是这样,人们会越来越怀旧,越会想找寻最初的感觉和味道。说到北京,不知您是否还记得老北京人餐桌上的规矩和老北京特色美食的文化呢?一起来回忆吧。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

1、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2、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

3、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  老北京特色美食文化

4、吃饭时,若是谁不小心失了手将饭碗、菜盘子等家伙打碎了,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以此缓和气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于难堪。

5、吃饭时不能闲聊,现在人们吃饭时多是边吃边聊,而过去老北京人却讲究“食不言”“餐不语”,特别是大户人家坐在一起吃饭时,不许随便说话,特别是孩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谁要是吃饭时随便说话,轻者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而重者会遭到大人用筷子打上两下。

6、吃饭时不能随便换座位,刚开始坐在哪儿,就一直坐在哪儿,不能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因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位置”。

7、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因过去老北京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

8、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而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但在一些讲究的老户人家里,还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些老理儿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图的是吉利,其实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老北京特色美食文化

全聚德烤鸭

老北京人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原名叫“德聚全”,是一位山西人在北平前门外肉市胡同开的一家干鲜果脯。后来河北冀县人杨全仁到肉市上去摆摊售卖鸡鸭,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杨全仁盘拼了这家铺底,开始经营烤鸭。风水先生建议杨全仁改“德聚全”为“全聚德”,意思是全心全力,聚而无散,重视商德,童叟无欺。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  老北京特色美食文化 第2张

当年,京杭大运河送皇粮的船只漏下的粮米落入河中,在北京积水潭一带就汇聚了一部分靠养鸭捕鱼为生的农民,全聚德就从农户手中进购鸭子,现在全聚德集团用鸭量非常大,就与周围养殖户签订了养鸭回收合同,为了加快北京鸭的生长,缩短喂养期限,全聚德烤鸭用填鸭,喂养三个月出笼,每只平均5.5-6斤,北京鸭体形丰满,肉质鲜嫩,适合用来做烤鸭。

全聚德的烤鸭

全聚德烤鸭是挂炉烤制,宰杀好的鸭先晾坯,鸭坯晾的越干,烤制的鸭皮越焦脆金黄。烤鸭用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全聚德对果木大小位置也有要求,必须是3斤多重的果木树干,因果木燃烧无烟且果木香味易渗透到鸭子中,鸭子入炉前,先在开膛部位浇入一壶开水,入炉后,要用挑杆有规律地调换鸭子的位置,以使鸭子受热均匀,周围都能烤到,挂炉烤鸭外烤肉煮,外焦里嫩,适合多数人口味。

老舍茶馆

偶尔,在大栅栏人头攒动的老字号或者深幽的胡同里,我们会看见一两个身着靓丽红旗袍的东方少女领着三五个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在转悠。知情人说,那是老舍茶馆的服务员趁着闲暇,在带客人游历大栅栏呢。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  老北京特色美食文化 第3张

老舍茶馆

1979年,家住大栅栏珠宝市街的尹盛喜不顾家人反对,借了1000块钱,开始了摆摊经营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虽然一赔3年,但他坚持下来了,并最终建成了一个京味悠长的老舍茶馆。不仅国内游客到了北京,要到这里听听戏曲,也不仅是那些国外背包族逛累了大栅栏,要来这里感受一下老北京的传统氛围,就是基辛格博士、老布什总统、连战主席来访,也要到这里看一看、坐一坐。

进得茶馆,穿过那一大溜模型、照片和名人题字,就上了二楼。这是个被装点得像极了四合院、而且有草坪的四合茶院,以包房为主,私密性比较强。

三楼大厅去,找一张还没人坐的仿古硬木八仙桌,用细瓷盖碗冲一杯香茗,再点几碟小吃,一边细细品味细瓷盖碗里冲出来的阵阵茗香,一边品尝茶馆特制的各色宫廷糕点或者哪怕只是嗑点瓜籽儿,一边看那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演员表演一段京韵大鼓或者其他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华乐节目,那种久违的闲适、臃懒和惬意,不知不觉地,就从心中生腾起来了。

九龙斋酸梅汤

熬制的正宗九龙斋酸梅汤是老北京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饮品,始于乾隆,盛于道光,道光进士方浚颐在《春明杂忆》中写道:“止渴梅汤冰镇久,驰名无过九条龙。”

老北京人喜欢过年喝九龙斋,主要是因为酸梅汤可以解油腻。过年的时候,一般都大鱼大肉,吃得比较油腻,而九龙斋正宗酸梅汤富含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氨基酸、膳食纤维等,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平衡,起到解暑、解酒、消食开胃、排毒、美容、解油腻等作用。九龙斋酸梅汤的主要原料乌梅、山楂均是去油的碱性食品,陈皮则能极好的抑制糖类转化为脂类,对去除肠胃中积存的油腻十分有效。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  老北京特色美食文化 第4张

正宗九龙斋酸梅汤

九龙斋以上等青梅作为乌梅原料,将筛选出的青梅果实烟熏,形成有着淡淡烟熏味的乌梅;然后再将乌梅、桂花、甘草、陈皮与山楂等原料根据秘方所示一起放入纯净水中熬制。在经过两次七十分钟的熬制后,酸梅汤才再进入冷却、沉淀、离心、过滤、灌装等环节,成为九龙斋正宗酸梅汤。

为了保持正宗酸梅汤醇厚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九龙斋在酸梅汤的熬制过程中加入了上等的冰糖,一方面冰糖可以起到“药引”的作用,充分引发乌梅、山楂消油解腻的功效。

另一方面冰糖可以增加甜度,中和乌梅中多余的酸度;并且冰糖还有去火的功效,与菊花、枸杞、山楂、红枣等配合是入肝和肺经的滋补佳品。但如果采用普通白糖,不仅会使酸梅汤味道甜腻,容易上火,敖久之后还会发苦,既不健康,也影响口感。而在酸梅汤中添加冰糖也成为了九龙斋“公开的秘密”。

按照宫廷秘方,用冰糖熬制而成的九龙斋正宗酸梅汤,无论在口感还是健康品质方面,都不是那些冲制、勾兑的所谓酸梅汤能相提并论的。这也是九龙斋酸梅汤被称为正宗酸梅汤的核心理由。